“搭子经济”?多元陪伴服务扩展
如果说老年群体撑起了陪诊与陪护这类功能型“陪伴服务”的市场底座,那么年轻人正在推动情绪型陪伴业态的延伸。
“我们不是缺朋友,而是缺一个在需要时能陪在身边的人。”一位陪跑服务用户表示,她每周都会预约陪跑员,理由是“更容易坚持”。
近年来,“搭子文化”在年轻人群体中兴起。从陪跑、陪练、陪聊到线下“陪吃饭”“陪看展”,多种情绪陪伴服务逐渐商品化、平台化。有机构将这些服务整合为“情绪照护”类项目,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陪伴体验。
但正因入行门槛低、缺乏行业标准,情绪型陪伴服务也存在较大隐患:内容虚假、服务不达预期、隐私泄露、低俗擦边等现象时有发生,部分平台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,用户权益缺乏保障。
面对情绪陪伴服务可能引发的纠纷,法律界人士提醒消费者增强风险意识。消费者应保留交易记录、沟通内容等证据,如遇纠纷可通过平台申诉、消费者协会投诉,必要时提起民事诉讼主张权利。
与这种去中心化、松散型的情绪陪伴服务相比,平台经济正大规模介入功能型陪伴服务领域。京东、美团、阿里等平台已陆续开设陪诊、陪护等服务,构建服务供需匹配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