郝晓宁认为,当前子女与老年人“一北一南”、“一城一乡”的情况越来越普遍,传统的住院陪护多由家属承担,效率低、责任不清、照护缺乏专业性。“免陪照护”模式通过医院主导,在流程环节、责任明确、减轻家庭负担方面提供了现实可行的路径。
郝晓宁强调,“陪护服务市场化与免陪照护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互为补充。前者解决供给问题,后者提升体系效率。”她同时指出,当前免陪照护仍面临护理人才紧缺、服务定价机制不清、医疗责任边界模糊等现实挑战,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。
作为试点省份之一,四川省在多个地市的三级医院推广“免陪照护”模式。在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,通过电子门禁系统、照护信息平台以及责任护士协同管理机制,已建立起一支由院方主导、统一管理的照护队伍。上海则率先探索“无陪护病房”改革,部分三甲医院引入外包护理团队,在流程、人员配置和服务评价机制上逐步实现系统化管理。
采访中,照护服务第三方机构康护之家相关负责人对笔者表示,免陪照护本质上是一次照护体系的结构性重构,需要在服务模式、人员供给、技术支撑等层面同步推进。免陪照护未来的发展不仅依赖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,更需在制度层面逐步明确照护责任边界、质量评估标准及可持续的支持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