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军大杀器遇上中国“电线杆”,差距不止一代!

时间:1754062490
来源:

一枚挂载在苏-35翼下的新型导弹,揭开了大国空中力量角逐的新篇章。

乌克兰战场上空,一架俄罗斯苏-35S战斗机的发动机舱下方,悄然挂载着一枚与众不同的导弹。它那取消了标志性“栅栏”的尾部舵面,流畅的弹体线条,瞬间被敏锐的观察者捕捉——代号“产品-180”的R-77M中距空空导弹,终于撕开神秘面纱走向实战部署。

俄军大杀器遇上中国“电线杆”,差距不止一代!

万里之外的中国某试飞基地,歼-16战机机翼下挂载的另一种导弹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:它细长如“电线杆”,弹体光洁得几乎看不到任何突出弹翼,仿佛一根蓄势待发的标枪。

两款导弹,折射出两个大国在天空争霸中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与未来图景。

一、迟来的追赶:R-77M的“破栅”之路

“但凡编号后缀带‘M’的,那就是魔改没跑了。”这句在俄制武器爱好者中广为流传的调侃,精准点中了R-77M的出身。作为R-77家族的深度改进型号,它的核心任务就是打破那道困扰俄制中距弹数十年的“栅栏”枷锁。

曾几何时,R-77引以为傲的栅栏式尾舵是其独特标签。这种设计在苏联时代被视为天才手笔:它赋予导弹超强机动性,在电子技术和发动机推力有限的冷战末期,成为60-80公里射程内致命的空中利刃。代价却是巨大的气动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