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系制胜:老将新智,火力织网
歼轰-7A携激光制导炸弹演练打击“阿利·伯克”级靶标,其意义远非单一武器或单一平台的胜利展示。它深刻揭示了我军作战思想的前瞻性与灵活性:
深度挖掘平台潜力: 不盲目追求全盘换装最尖端战机,而是基于现有庞大且成熟的“飞豹”机队,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(航电、武器兼容性)和颠覆性的战术创新(如制导炸弹反舰),充分榨取平台每一分作战潜能。这是基于国情军情的务实智慧。
构建立体反舰火网: 现代反舰绝非单一手段包打天下。“飞豹”携带鹰击-83KH在远距离发起导弹攻击;歼-16挂载更重型的鹰击-12实施超音速突防;轰-6K/N携带鹰击-21高超音速导弹进行战略威慑;而“飞豹”机群在取得局部优势后,又可携带大量低成本精确制导炸弹进行近距离的“清扫”与“补刀”。制导炸弹反舰,正是这张日益密织、远近结合、高低搭配、软硬杀伤兼备的立体反舰火力网中,新增的、极具性价比且灵活高效的一环。
成本与规模的制胜之道: 在可能的高强度对抗中,装备的损耗不可避免。能够持续、大规模、低成本地输出精确火力,是维持作战韧性的关键。“飞豹”机队庞大的数量、成熟的后勤保障体系、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,结合廉价的精确制导炸弹,完美契合了这一需求。它使得我军有能力在广阔海域维持高强度的反舰压力,对潜在对手构成持续的消耗战威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