争取同情,谋求筹码: 印度这一闹,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了“霸权双标”的受害者。 国际舆论场上,多少能博得一些同情分,特别是那些同样苦美久矣的“全球南方”国家或地区。 这同情分,就是日后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筹码。印度明着喊:给条活路!暗地里想:能不能少交点“保护费”?
认清现实,挣扎求生: 这场风波,对印度而言,是一次残酷的“认清现实”教育。 过去在中美俄之间“跳舞”,左右逢源,看似风光。 可真到了大国博弈的刀锋时刻,没有硬实力支撑的“中间派”,终究是超级强权眼里随时可以牺牲的“工具人”和“替罪羊”。 特朗普的真实目标哪是什么“制裁俄罗斯”?核心是“撬动普京”、“削弱俄罗斯”! 他需要制造“盟友纷纷弃俄油”的假象,打击俄方信心。 东大这块“巨石”他搬不动,制裁代价太大。 于是乎,印度就成了那个“看似合适”的替代品:关系不错但不够铁,体量大但不够硬,最近在俄油上又确实蹦跶得欢实了点。 印度,不过是特朗普手里一张用来树立“美国说一不二”形象的牌! 莫迪看懂了,但无力改变棋局,只能在夹缝中争取喘息空间。[page]